秋天是董晨源心中最美的季节,在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林区,他承包的林地如同一幅自然画卷,层林尽染,鲜艳夺目。而在这片五彩斑斓的森林中,红松树上挂满了丰硕的松塔,董晨源忍不住由衷庆幸:“今年真是个丰收年!”
然而,若将时间倒回数年前,董晨源却因为红松不结果而愁眉不展。身为林场长大的他,曾不理解为何承包的红松树乃至整个林地里,松塔寥寥可数。不论他多么努力,都没办法实现靠松籽致富的梦想;更何况,承包费的压力也令他倍感沮丧。正是这一切的困惑,促使他走进了一场跨越十年的森林生态修复实验。
“最后一棵设计应伐树” 在湾沟林业有限公司的一片森林中,有一棵高耸入云的榆树矗立其间,树旁立着一块石碑,赫然写着:“最后一棵设计应伐树”。风一吹,厚厚的叶片纷纷飘落,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自2015年4月1日起,中国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业性采伐,这棵大榆树被特别保留,以纪念长达50年的采伐历史的结束。
湾沟林业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湾沟林业局,曾经这里曾是原始红松阔叶混交林的繁盛之地。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的需求导致了森林的过量采伐,资源锐减。自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后,这里的森林资源逐步恢复,森林蓄积量与覆盖率双双回升。
在林间漫步,茂密的树木盎然成林。但细究之下,专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尽管植被恢复显著,树木密集,但其质量却并不理想。湾沟林业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刘仁东指出,经过人类的长期活动,森林的生态演替被逆向拉回,野生红松等珍贵树种逐渐被速生的杨桦树种所遮蔽,形成不稳定的生态结构。
数字虽然庞大,但并不意味着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湾沟林业的决策者决定以生态修复为契机,将绿色事业与企业转型结合起来。为此,他们借助国家政策的支持,加大了生态修复工程的力度。
在森林里做实验 走近湾沟林业有限公司的实验林区,我们正真看到,左右道路两侧的林木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右侧,只见高大茂密的速生杨树层层叠叠,遮天蔽日。而在左侧,虽然树木相对疏松,却能看到红松、胡桃楸等珍贵树种生长得十分旺盛。
“右侧的杨树是速生树种,它们占据了光照与空间,而左侧则是经过我们实验性改造后培育的,我们将速生树种择伐,释放出红松的成长空间。”刘仁东说。他们的实验始于第二期天然林保护工程,自那时起,科学经营实验开始实施。
为了提高森林质量,湾沟林业有限公司针对不一样类型的森林制定了分层策略,对聚集速生树种的区域,通过科学办法来进行采伐和再植。随着这一策略的实施,红松的蓄积量与生长率逐渐提升,林内的生物多样性也得以改善。
通过这些实验,慢慢的变多的珍稀阔叶树种如胡桃楸、水曲柳等植物在林中茁壮成长,逐步构建起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这一原始生态的复层结构。
端起“绿色饭碗” 过去十年,戚强作为湾沟林业有限公司的设计队队长,亲历了这一生态的转变:“这十年间,我们观察到了明显的变化,过去红松树上可能只能挂一两个塔,如今却能结满。”
森林生态修复工程的成果不仅让林业工作者们圆梦,也让董晨源等承包者在这一绿色变革中看到了希望。湾沟林业副总经理于永涛表示,一方面,生态修复工作量的上升让所有员工去参加了,不仅保障了工程的质量,也使得员工的收入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在修复过程中,一些适合绿化的观赏树种如山桃、白桦等被成功驯化后移植至城市,实现了林业与城市绿化的双赢局面。
如今,经过十年的修复,依托长白山特有的红松、胡桃楸等乡土树种,林果业正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湾沟林业有限公司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绿色食品工业园,力求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但在这场变革之中,基层林业工作者也面临挑战。禁伐政策带来的生态回升虽早已显现,但长期以来“砍树即罪”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
对此,有关人士呼吁国家允许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必要的森林经营活动,并在监督管理体系方面给予更多灵活的选项,以促进林地恢复、生态优化、员工增收及地区和谐稳定的长久方案。
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只有继续秉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才能将这片森林打造成既富饶又和谐的生态家园。十年森林修复的历程,是一场人类与自然一起努力的伟大实验,它不仅影响着当地的生态环境,更是各方共同努力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缩影。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