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英国闻名植物学家麦查理茨(W. Micholitz)在越南进行植物查询时,发现了一种形状特别的苏铁植物,随即带着活苗将其引种于新加坡植物园,通过植物学家的进一步研讨于次年作为新种正式宣布,并以发现者的人名来命名,这便是本植物拉丁学名的由来。由于小羽叶片呈二叉不合,中文称之为叉叶苏铁是适宜的。实际上叉叶苏铁早在1899年于我国广西就现已被发现,其时被定为刺叶苏铁的叉叶变种。越南发现的和广西发现的二种苏铁其实都是一回事。由于叉叶苏铁仅散布于从广西到越南河内狭小规模,又因独特的叶形是研讨苏铁植物系统发育的重要资料,被定为国家三级维护植物。
叉叶苏铁株高0.5-1米,干径4-5厘米。鳞叶三角形。叶柄长0.5-1.5米,具二排刺。叶长2-3.5米,羽片20-40对,羽片作二叉不合。小羽片长20-40厘米,宽1.7-2.5厘米,边全缘。雄球花圆柱形;雌球花扁球形,径30-40厘米,大孢子叶边际篦齿状深裂。
本种在国内散布规模小,应严加维护,华南各植物园可开展引种,亦具有欣赏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