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潮涌天地阔,双城联动向未来。近日,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东莞段)二期工程开工,项目总长2.4公里,总投资7.87亿元,工期为3年。建成后,东莞松山湖和深圳光明两座科学城的车程将缩短至20分钟,实现“双向奔赴”。
两座科学城之间建起的交通桥梁,是两地携手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实质性举措。能预见的是,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建成后,大湾区创新走廊各创新载体间教育、科技、人才领域互动交流将进一步深入,资源配套条件有望共通共享。
一声令下,挖掘机挥舞铁臂稳稳地挖下第一铲土,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东莞段)二期工程正式开工。
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主要承载区,是广深港澳科学技术创新走廊和深莞先进制造业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科学城通道的规划建设受到两市高度重视。
“为支撑深莞先进制造业走廊,促进深莞融合发展,切实改善两科学城间出行不便的体验,光明科学城至松山湖科学城通道开工建设刻不容缓。”东莞交投集团下属市路桥公司第一管理处副主任王东介绍。
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东莞段)二期工程起点顺接科学城通道一期,路线往西南以S形曲线穿过樟木头林场,避让罗田水库水域与红花油茶森林公园,最终到达莞深交界,顺接南光快速北延;光侨路北延线在深圳市界内,通过定向匝道接入南光快速北延,与之实现交通转换。
作为城市交通性主干路,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以服务沿线城市交通出行、城市生产建设为目的,是两座科学城之间的客运走廊,起着分流龙大、广深客运交通的作用。
从中子源路到终点段的二期工程采用一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60km/h;项目设计采用双向6车道方案,预留未来拓展为双向8车道的条件,并做了15—20年不产生交通拥堵的远景规划。
结合目前深圳段路线方案,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东莞段)二期工程以直线与南光快速北延相接;光侨路北延通过2条定向匝道接入南光快速北延。这样的设计,除了方便科学城之间交通,也加快了来自南山等地的深圳车辆进入东莞的速度。
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东莞段)二期线公里,大体呈南北走向,包含2座隧道、4座桥梁,沿线原始地貌主要为山体、林场等。
“在绿化方面,我们以‘多彩科学城’为植物设计理念,打造起绿水青山之路、缤纷花海廊道。”王东介绍,项目遵循与一期工程协调统一的原则进行景观设计,绿化面积约8409平方米;主要乔木品种为小叶榄仁、凤凰木、丛生朴树、红花玉蕊、红果冬青等。
其中,道路绿化景观主题色彩为红色,最大限度地考虑视线通透通行和绿化观赏效果,采用适地适树的原则对绿化区域进行设计。如在中央分隔带主要种植凤凰木,下层配置灌木黄金榕和草坪,简洁大气、疏朗通透;隧道出入口则采用仿自然式的草花甸组合,上层自然式种植丛生朴树,下层配置狼尾草、射干、蓝雪花等多年生地被组团,花团锦簇。
当然,项目建设也面对挑战。“二期隧道建设面对超大断面、超小径距、复水、浅埋等难题。”王东介绍,为此,项目进行了专项研判和工法设计,确保建设过程安全有序推进。
一路驱车经过水库、林场、绿化带……建成后,科学城通道将呈现出青山绿水与科技元素相融的场景,为两地之间来往的科学技术人才提供便捷的出行方式与山光水色的美景。
7月底以来,一趟往返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之间的跨市公交假日专线——“湖光”专线成为两地众多家庭周末出行的新选择。
“松山湖与光明科学城相邻,专线开通后,我们能有更多机会带孩子了解两座科学城的规划差异和前沿科学的发展状况,培养她对科学技术创新的兴趣。”荣隽是松山湖生物医药行业的一名科研人员,暑假期间,她陪同女儿一同乘坐“湖光”专线参加园区举办的研学活动。她表示,两大科学城之间更多通行方式的出现,不仅将丰富两地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必将带动两地科学技术创新的交流与碰撞。
松山湖科学城前身是2018年初东莞市委、市政府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国家大科学装置规划建设的中子科学城。自2020年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以来,松山湖科学城“四梁八柱”重点项目有序推进,集中度、显示度逐步的提升,有力推动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先进阿秒激光、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等大科学装置、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提速,科学城建设硕果累累。
光明科学城位于深圳光明区,与东莞接壤,总体规划面积约99平方公里,约占光明区区域面积的63%。光明科学城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等重点学科领域,加快建设一批前沿领域的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实验室、综合研究平台等,聚焦总部研发、高端商业、生活配套等城市功能,建设集科学、城市、产业、生态四位一体、深层次地融合发展的新城区。
此前,两大科学城虽然直线距离较短,但联通不便。2020年,松山湖科学城至深圳光明科学城通道首期工程开建,按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并统筹公交方式、慢行系统、景观绿化、智慧交通等功能。
今年7月,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获批建设四周年之际,光明科学城与松山湖科学城达成《共同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在科学资源共建共享、产业协同发展、交通相互连通方面的联动逐步加强,汇聚起先行启动区建设最大合力。
根据两地达成的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一同推动科技交流合作,共同打造“环巍峨山”科研圈和生活圈,合力创造一体化政策环境,逐步加强资源整合,在科学技术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9月12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关于支持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和深圳光明科学城联动发展,推动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等一批项目加快落地,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东莞交投集团相关负责的人介绍,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东莞段)二期工程建成后,东莞松山湖和深圳光明两座科学城的车程将缩短至20分钟。
20分钟,对于双科学城产学研各领域的人才与企业机构而言,意味着更多机遇以及更深入的了解与交流。就在几个月前,哈工大(深圳)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吴晓军与大族粤铭激光的“珠联璧合”,正是两地政府密切联系搭桥成就的一段“佳话”。
在机器视觉算法、系统及应用领域有着二十余年的科研实践经验的吴晓军,通过学校科技处发布的信息,了解到位于松山湖的大族粤铭激光存在布匹布料激光切割设备的图像视觉技术上的支持需求,于是很快与企业取得联系,完成了细化需求指标、样本图像测试等前期工作。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产学研合作是落地检验科研成果的一个宝贵机会。”吴晓军说,“我们很期待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开通后,学校与松山湖的高新技术企业能有更多产学研方面的交流与碰撞。”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将进一步畅通大湾区创新走廊内科技元素的流通,畅通人、财、物的流通。对落户这两座科学城的企业而言,两地“优”无止境的营商环境吸引力十足,多项政务服务业务“一窗通办”,办事更加畅通快捷;对双科学城的居民而言,获得感也不断的提高,大湾区创新走廊各创新载体间教育、科技、人才领域互动交流进一步深入,科研服务、生活配套、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相关配套条件有望实现共通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