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口市民刘先生爆料称,他的一个朋友拍到草坪里长的蘑菇,而且长得很大,不知道能不能吃,希望媒体关注报道。此外,也有网上的朋友表示,连日暴雨后,小区的草坪上也长了很多类似的蘑菇。
7月25日,记者将该蘑菇照片发给热带岛屿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曾念开,其查看后表示,该蘑菇为大青褶伞,有毒,不能吃。
对此,曾念开教授提醒,海南夏季高温多雨,各种野生菌类生长旺盛,常见的毒蘑菇有36种,公众要注意,不要自行采摘、食用不认识的野生蘑菇。
“这种蘑菇很常见,在路边、公园、小区、校园的草坪,菜地里、锯末堆上,甚至是垃圾堆旁都有生长,而且分布十分普遍。”曾念开教授表示,大青褶伞又称铅绿褶菇,子实体一年大多时间都有出现(3-12月份),但集中出现在6-10月份,能够说是离人群最近的毒蘑菇种类。
大青褶伞看上去像是可以吃的样子,因此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导致很多人因误食而发生中毒事件。曾念开教授表示,大青褶伞中主要含有胃肠炎型毒素,这种毒素被认为是一种蛋白成分,称为青褶伞素,能够导致非常严重的胃肠道中毒反应,包括频繁地上吐下泻,往往在食用几个小时内就慢慢的出现明显的症状。
此外,曾念开教授提醒,另外一个误食大青褶伞的原因是,把大青褶伞误认为是可食用的高大环柄菇。因此,要注意分辨两种蘑菇的不同:高大环柄菇的菌柄表面具蛇皮花纹状排列的褐色鳞片,而大青褶伞的菌柄没有。
“去年,有人吃野生蘑菇中毒,后来查出是球盖青褶伞,这种蘑菇也很常见,在海口市秀英区曾采集到标本。”曾念开教授表示,误食球盖青褶伞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头晕、手脚抽筋等症状。
和大青褶伞一样,球盖青褶伞在分类上也属于蘑菇目、蘑菇科,喜欢生长于灌木丛下或腐殖质土上。
球盖青褶伞长得很大,菌盖直径可达20厘米,菌盖表面具有褐色鳞片,菌褶白色、离生,菌柄特别长、可达28厘米,菌柄靠上的位置还有一菌环。和许多牛肝菌一样,球盖青褶伞也有“见手红”的现象,即子实体的多个部位如菌柄表面、菌盖及菌柄的菌肉,触摸后变成红色至红褐色。
此外,球盖青褶伞拉丁学名中的“globosum”指的是该种的菌盖呈球状,但这一特征并不稳定,它年轻的时候是呈明显的球状或近球状,成熟后菌盖会平展开来。
曾念开教授表示,一些有毒蘑菇与可食用的种类不仅外形非常相似,还能够生长在相同的环境下,因此仅靠形态、气味、颜色等外部特征难以辨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
此前,曾念开教授团队联合海南省疾控中心等单位制作发布了海南省常见毒蘑菇挂图,挂图中包含了36种毒蘑菇,同时还列出了毒蘑菇的名字和中毒症状等,十分便捷市民参考和分辨。在这些有毒蘑菇中,灰盖粉褶鹅膏、小致命鹅膏等9种蘑菇为剧毒,误食会导致肝损害、肾衰竭等。
据介绍,误食毒蘑菇引发肝、肾损害中毒最为凶险,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目前尚无特效药。
上一篇:秋天的红叶有哪些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