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新闻媒体报道了中国西藏的那曲终于告别了没有绿树植被的历史。自此,中国唯一没有树的城市终于也有了林木的绿意盎然。
我们都知道在荒原和沙漠里种树很难,比如塞罕坝,经过三代人50多年的不懈奋斗,坚持植树造林,才从茫茫荒原变成了京津冀的绿色屏障、变成中国北部的绿色明珠。
那么,为什么在青藏高原上也会有没有树的城市?绿树想要在那曲扎根生长为什么这么难?
那曲,青藏高原的北大门,这里高寒缺氧、气候干燥、大风凌冽,是西藏天气特征情况最恶劣的地区之一。这个孕育了怒江、河的高远之地,曾是中国唯一一个城区无树的城市。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海拔3500米以下的林芝、昌都等地,有着自然原始、结构完整的森林ECO,然而在平均海拔4500米之上的那曲,气温低、风速强、冻土厚、肥力差,再加上冰雹、干旱等气象灾害的频发,这一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树木的自然成活,想在那曲种活一棵树,其难度不言而喻。然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及那曲人民却不缺少开始的勇气和坚持的毅力。
从1998年那曲林业技术人员的初步尝试开始,那曲的“绿树梦”成为一项生态建设、民生发展和科学研究的综合治理工程,集结了一大批坚韧的那曲人民、优秀的科学家和务实的政府人员为之付出了持久的努力。目前,那曲已累计栽植树木40多万株,苗木保有量30多万株,那些经过精心选育的青海云杉、高山柳、沙棘、金露梅等高抗树种已经在高原炽烈的阳光下绽放盎然绿意,那曲再也不是那个无树的城市。
我们把目光从那曲转到一个山西小城,右玉。右玉县位于晋蒙交界处,隶属朔州,是古时的军事重地,经过明清时期长达300余年的毁林烧荒,解放之初的右玉是一个大风呼啸、黄沙漫天、百里不见树的不毛之地,森林覆盖率低于0.3%,土地沙化率达到76%,生态环境已经到了非常恶劣的程度。
然而,今天的右玉拥有150万亩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高达53%,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联合国最佳宜居生态县”。右玉县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背后是右玉县委和人民70年的“绿色接力”。70年间,右玉种下了1.3亿棵树,99%的沙化土地得到一定效果治理,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使右玉县的农业、牧业和绿色旅游得到健康发展并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从那曲到右玉,再到三北防护林这样的重大工程,我国向世界交出了人工生态林居世界首位的中国答卷。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最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森林覆盖率22.96%,森林面积2.2亿公顷,森林蓄积175.6亿立方米。其中人工林面积0.8亿公顷,蓄积34.52亿立方米,在全球森林资源总体下降的大背景下,我国却实现了森林面积与森林蓄积量的连续性增长。
森林ECO是陆地上生物总量最高的ECO,对陆地生态环境有决定性的影响。森林碳储量是陆地ECO碳储量的主要部分。树木的生长使森林ECO产生巨大而持续的碳汇功能,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于自身或土壤中,从而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速度。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碳储量占到全球植被碳储量的86%以上。科学研究表明,森林蓄积量每增加1立方米,可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
以北京地区为例,根据《中国森林资源清查》相关统计数据及部分科研数据表明,自1976-2018年,北京市林地面积增加了46.10万hm²,总增长率为75.58%,森林资源总碳储量从1976 年的571.80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3476.51万吨,增加了5.08倍,植树造林对区域环境的碳储备能力显而易见。在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碳中和策略中,森林碳汇确实能够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与通过工程技术方案相比,增加森林面积、更新抚育森林是性价比最高的碳中和方式。
但整体来讲,森林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机制很复杂,人工造林工程需要在林木类型、生态多样性、水资源管理和碳汇能力估算等方面给予充分的科学评估和科学管理。从大众认知角度来看,我们应科学认识森林的碳汇功能。首先,即使相同的林木类型,其处于不同的生态系统、不同年龄、不一样的区域,其固碳能力也存在不小差异。
比如,在我国北方地区,落叶阔、叶乔木平均固碳量大于针叶树,而在南方地区,树木含碳量却是针叶树大于阔叶树。另外,不同成熟度林木的碳密度和固碳能力也有差异,一般中幼年林碳汇能力高于成熟林。
另外,对森林、人工林进行科学管理亦十分重要,若对林区进行过多人为扰动,或许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亚马逊热带雨林是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占全球森林面积的20%,是地球的“绿色心脏”。然而近年来过多的人为扰动,如森林砍伐、火灾等,已经使亚马逊东部地区变成了碳释放源。
火灾使得亚马逊热带雨林每年向大气排放大约16亿吨二氧化碳,是雨林吸收二氧化碳量的3倍。同时,大量的砍伐行为也导致雨林碳排放量的急剧上升。据报道,砍伐率在30%以上的森林,其碳排放量是砍伐率低于20%林区的10倍。
最值得关注的是,森林不仅仅具备碳储备功能,更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不应作为唯一的造林目的,森林覆盖率也不应作为唯一追求的数据。我们应全面关注森林的多重生态功能,关注森林的固碳能力与其他功能之间的平衡、关注林用地与土地其他功能之间的平衡、关注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相互平衡。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这样的”双碳目标”下,应对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慢慢的变成了我国重大战略任务。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管理用来提高碳封存被公认为是联合国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框架公约中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关键战略。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培育,可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维系一定量的碳汇,中和部分能源碳排放。
但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碳汇,只是应对碳排放的手段之一,碳中和的关键任务仍然是石化能源的碳减排、碳消减封存技术等问题。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要逐步退出能源市场,风能、水电以及光伏等绿色能源、高新技术创新将成为碳中和的主力军。
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减少碳排放,看似是宏观的科学与政策问题,但其实也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的出行、饮食、消费行为都可以助力碳减排目标的达成。以餐饮外卖服务行业为例,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让慢慢的变多人的生活离不开外卖服务。但我们享受生活便利和快捷服务的背后,却会产生大量的一次性塑料垃圾。据统计,2018年,全国4亿用户消费了100亿份外卖,产生了足以填满500个足球场的32万吨一次性塑料垃圾,同时也产生了70多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更加环保绿色、节俭律己的低碳行为,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出行、使用电动汽车、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物品循环利用等,使得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为双碳目标出一份力。
1、从库布其到那曲,科技绘就绿水青山长卷,马爱平,科技日报,2021年9月29日。
2、那曲树木成活影响因素解析与对策研究,王雪,等,中国农机化学报,2021年第42卷,第5期。
3、西藏那曲树木的引种及其抗寒性能分析,黄勇,农业与技术,2020年第40卷第14期。
4、右玉:70 春秋的“绿色接力,姜军旗,等,中国妇女报,2021年4月22日。
5、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北京市森林碳汇潜力分析,张颖,等,资源与产业,2021年
6、中国碳中和的时间进程与战略路径,潘家华,财经智库,2021年第6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