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上午,202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政军领导和首府南宁各界代表义务植树活动在南宁植物园(青秀山)黄花风铃园举行。在一片绿意盎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主席蓝天立与干部职员、少先队员们共同种下黄花风铃木树苗1800多株,为初春的绿城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固本兴新促发展,乘势而上再向前。当新一年的绿化“序曲”已经吹响,站在新的起点上,回顾2024年,广西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建设成绩单:全年共完成义务植树8000多万株,植树造林434万亩,为广西逐绿而行、向绿而兴提供了坚实保障。
图为广西国有派阳山林场,恰如一幅“山清水秀生态美”的壮美画卷。(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供图)
广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多地少的地貌特征决定了绿色是广西的发展主基色,生态是广西“金不换”的天然优势。为使广西的生态底色更加浓郁,生态优势更加凸显,广西林业主管部门始终将“扩绿增绿”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充分的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全区各地拓展绿色空间,提升绿色质量。
科学绿化,试点先行。2023年,广西首个获批实施的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世界寿乡河池市东巴凤革命老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真正开始启动,东兰、巴马、凤山三县项目建设区域地处广西北部红水河畔,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无不赞美其风景优美,其中巴马更是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美景背后,却存在着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发展的问题。项目聚焦东兰、巴马、凤山三县13.69万亩生态脆弱区域,通过综合治理措施科学实施森林质量提升。
据该项目负责的人介绍,针对巴马生态公益林多、经济用材林少、林分结构不合理等特征,项目组确定了以杉木大径材纯造林模式为发力点,帮助老区守土固沙、涵养水源,在提升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的同时,逐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业生态产业。如今,项目建设已取得良好成效,一株株新种下的树苗在昔日的土坡上迎风挺立,一幅满目翠色、绿意盎然的美丽画卷映入游客眼帘。
以东巴凤革命老区绿化综合治理为牵引,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通过创新机制与科技赋能,逐步构建起科学国土绿化体系。2024年累计争取中央财政造林补助资金22.69亿元,涵盖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奖补、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重点项目,首次实现国土绿化项目落地上图管理。中央及自治区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全年完成植树造林434万亩,连续五年造林规模突破400万亩,主要造林树种平均良种使用率达到84.3%,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位居全国前列。全区国土绿化工作重点已逐渐从“扩面”变为“提质”,森林生态建设从单一治理逐步优化为统筹系统推进。
以植树节、国际森林日等重要节假日为契机,全区各地组织“党政军民义务植树活动”“冬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植树造林主题活动”等大型活动,各级领导带头参加义务植树,带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履行植树义务。不停地改进革新义务植树实现形式,推动“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工作,以多种方式开展绿化宣传工作。2024年,全区定向开展实体义务植树活动400余次,策划公众线次,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全区林业部门大力实施村屯绿化,打造“绿美乡村”,图为广西百色市右江区村屯绿化成效。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供图
乡村绿化,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更是“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广西林业系统深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把推进乡村振兴纳入广西林业改革发展全局,以实施“绿美乡村”建设工程为抓手,持续推进村屯绿化美化,打造“一个村屯一座绿岛”的生态美景。
我国珍贵树种资源较少,后备资源严重匮乏,珍贵木材主要依赖进口。广西虽然拥有许多经济价值极高的珍贵树种,如海南黄花梨、楠木、柚木等,但整体数量较少,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在乡村推广种植珍贵树种,不仅能提升绿化的“颜值”,还可以为国家储备大量珍贵木材资源。
自2022年起,广西真正开始启动“珍贵树种进百城入万村”行动,计划通过套种、新种等方式,在全区100个以上城市、1万个以上行政村推广种植金丝李、闽楠、黄花梨等珍贵树种,逐步的提升珍贵树种在城乡绿化中的比例,形成巨大的绿色财富,助推乡村振兴。
珍贵树种养护成本高、周期长,规模化种植并非易事。广西各地基层林业部门在自治区林业局的指导下,逐渐探索出适合当地的珍贵树种推广模式。如在南宁市武鸣区城厢镇,当地林业部门通过召开动员会、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村民种植热情,对免费发放的苗木登记在册并定期检验,组织安排林业技术专家到各村进行种植技术指导,在各种植点实施专人专管,以“清单化”的形式确保苗木成活率。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广西全区各地在城乡累计种植珍贵树种58万多株。
古树名木承载着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文化,寄托着人民群众朴素的乡愁情思,被誉为“绿色国宝”“有生命的文物”。近年来,广西充分的利用乡村古树名木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乡村古树果树多、经济树种多的独特优势,强力保护、大力挖掘并活化利用古树文化元素,打造独具特色的绿色富民产业,带动生态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对于树势衰弱的古树,广西创新采取打透气透水孔、开“地门”、清除硬化等方式,持续开展过度硬化专项整治行动,帮助一些濒临死亡的乡村古树重获生机;对于有代表性的古树,则结合当地特色打造古树主题公园、古树乡村、古树街巷等,推动乡村古树名木保护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2024年6月17日,“2024年北流市荔枝产销对接暨直播电商嘉年华活动”与“萝村千年荔枝文化节”同时在北流市萝村举办,其间荔枝签订销售意向合约达2100万元。玉林市以405株八角古树群申请“玉林八角”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面打响广西八角品牌。梧州市普查发现古茶树10000多株,通过登记挂牌,加大文化宣传,为当地六堡茶品牌赋能增值。
据统计,截至2024年,广西共完成村屯绿化景观提升项目401个,城乡绿化珍贵树种进百城入万村行动项目7509个,全区村庄绿化覆盖率提高至41%以上;建成古树公园128个,全部成为乡村旅游网红景点,造就了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初春,来到南宁横州市百合镇黄村香花油茶密植乔化试验地,连片的油茶林长势喜人,在林业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工人们正在为翠绿的油茶树施肥,为油茶的增收增产打好基础。
“目前香花油茶适栽区域逐步北扩,大有覆盖八桂之势,有望引领广西油茶产业实现‘千万亩面积、千亿元产值’的发展目标。”广西林科院的技术专家向大家介绍,油茶作为常绿阔叶树种,能够在贫瘠土壤及干旱环境中生长,有很大效果预防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形成稳定的生态屏障。其中,香花油茶以早产高产稳产的特点而知名,造林后第三年即可挂果,且亩产油茶比传统主栽品种增产30%-50%,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事实上,在2010年以前,广西种植油茶仍以农户零星种植、家庭自用为主,普遍采用种子直播或实生小苗的造林方式,产量低效益差。2010年,国家大力鼓励发展木本油料,油茶良种良法在广西得到重视和推广,2012年起全区新种油茶全部实现良种化,香花油茶便是广西林科院经过多年培育优选出来的新良种。
“我们以每公斤5元的高价收购香花油茶鲜果,比其他品种高出1至5倍。”广西益元油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香花油茶全产业链的企业,该公司CEO黄国容表示,虽然香花油茶产品的市场行情报价相比来说较高,但仍然供不应求。
2024年,广西不断加大对香花油茶推广力度,带领企业热情参加种植推广,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采用高位嫁接香花油茶的方法实现品种改良。在此过程中,油茶种植为生态环境带来的变化也愈发明显。
南宁市上林县三里镇东吴村地处山区,过去以传统种植模式为主,不仅效益低,还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造成了土壤、水土流失等问题。近年来,在广西林科院的技术上的支持下,该村引进香花油茶新品种,通过科学规划将2000余亩酸性丘陵地改造为高效经济林。
“香花油茶全身都是宝,不仅经济效益高,而且生态绿林效果好。”东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覃舒怡提到种植香花油茶为村里带来的变化时,眼里满是欣慰。据她所言,眼下,村民们逐渐了解到种植香花油茶的益处,大家互帮互助,一起细心栽植油茶苗,原本“光秃秃”的山体如今已种满翠绿的油茶树,焕发出勃勃生机。
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广西将坚持“三绿”并举、“四库”联动,高标准推动国土绿化工作取得新成效,持续提升ECO质量,为筑牢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出贡献。(李建平陆文心尹承颖)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六,许多年轻人从四面八方涌去了位于长宁区的上海世贸展馆。伴随着春的脚步,上海市人社局等部门主办的2025年春季促进就业专项行动暨高校毕业生择业对接会在这里举行,拉开了“金三银四”求职旺季的大幕。与此同时,上海各区、各校也在密集举办各类招聘活动,春招市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详细]
从新能源汽车、具身智能机器人、低空无人机等一系列高技术制造业,到“嫦娥”探月、“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入列等战略科技领域,创新发展处处可见高技能人才、特别是青年力量的支撑。AI浪潮来袭,有“技”青年有兴奋也有困惑:AI究竟会带来一次技术赋能,还是会影响我们的就业机遇?[详细]
每年3月在宝山区顾村公园举办的上海樱花节,是许多市民游客最为期盼的春日盛事之一。记者从昨日举行的2025上海樱花节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第十五届上海樱花节将于3月15日至4月15日在顾村公园举办,活动主题为“海上樱缘 繁花似锦”。[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