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县是“中国竹子之乡”,竹林面积达108万亩,以“竹”兴县,成为当地发展绿色经济的特色。2024年,广宁县与广州市天河区加强产业共建,充分的发挥两地资源优势,以优质笋竹品种为媒,从天河区引入有“广东笋王”之称的“吊丝丹”笋竹进行种植,探索出了一条丰富广宁竹品牌内涵,促进广宁竹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新路径。
从广宁县坑口镇圩出发,往南沿着蜿蜒山路行驶约20分钟,便来到位于下寨村的坑口镇“吊丝丹”种植示范基地。冬日暖阳下,一株株挺拔的竹子立在清澈的山坑河水边。竹影摇曳,只见一个身影穿梭在竹丛间,忙着疏竹除枝。
“清理竹丛里生长不良的竹子,让养分聚集在生长得好的竹子里,这样既能让长出来的竹笋更多质量更高,又方便日后挖出竹笋。”黄淦芳是下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也是种植示范基地主要负责人。一年前,他跟随广宁县农业农村局组织的考察队到天河、南海当地考验查证,全力支持配合广宁县和天河驻广宁帮扶工作队的调研和规划工作,全程参与了“吊丝丹”种植示范基地的筹备与建设。
“吊丝丹”竹笋是广州天河区原沙河镇三大特产之一,爽甜可口,味甘不苦,被誉为“广东笋王”,近年因城市发展,种植培养面积逐渐缩减,“吊丝丹”种源保护迫在眉睫。
在黄淦芳看来,目前,广宁县竹产业的“主角”基本是工业竹。因此,他希望下寨村通过引种“吊丝丹”,帮助丰富广宁竹品牌,壮大竹产业,让更多广宁竹摆上餐桌,让更多人尝到广宁味道。
黄淦芳的心愿,也是广宁县和天河驻广宁帮扶工作队的心愿。“借助天河与广宁产业共建契机,工作队围绕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努力践行种业振兴行动,以优质种源为媒,找准双方农业产业合作方向和切入点,共同谋定‘吊丝丹’笋竹引种工作。”天河驻广宁帮扶工作队队员叶谷花介绍,工作队会同广宁县农业农村局经过半年当地考验查证,在全方面分析广宁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的意见建议后,于去年1月选定了古水、排沙、潭布、北市、坑口等5个镇作为试种点,其中在坑口镇下寨村建立占地5亩的“吊丝丹”种植示范基地。去年3月,由于前期“吊丝丹”笋竹长势较好,广宁县和工作队扩大笋竹试种面积,引种笋苗超1000棵。
“‘吊丝丹’种植推广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地开展。我们大家都希望种出成绩后,能让更多竹农参与种植,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同时提高村集体和农户收入。”广宁县坑口镇副镇长李治生对记者说道。
经专家考察和当地评估,目前广宁县5个试种点的“吊丝丹”笋竹均长势良好,试种成效超出了大家预期。“‘吊丝丹’笋片能生吃,爽脆无渣,味道鲜甜。”黄淦芳说,今年三四月,“吊丝丹”就可以上市了,“所产的竹笋能持续上市到11月。”
“吊丝丹”引种初有成效,这得益于广宁县与其原产地天河沙东相似度较高的生长条件和良好生态,更与天河驻广宁帮扶工作队的努力分不开。不同于广宁传统的笋竹种植,“吊丝丹”的种植和管护需要更加多的时间、精力和经费投入。“为更好地推进‘吊丝丹’的引种工作,工作队组织镇村干部、种植户到天河、云浮、佛山等地参观学习,增强种植信心,并多次与镇、村干部沟通,争取支持。”叶谷花介绍道。
“吊丝丹”的种植技术方面的要求较高,加强笋竹种植技术的传授与培训至关重要。工作队联合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举办笋竹种植技术培训班,邀请种植专家为来自全县15个镇(街)的笋竹种植推广员授课。根据“吊丝丹”笋竹生长的不同阶段,4次邀请专家、天河沙东街经验比较丰富的种植户到广宁开展一对一的精准种植指导,手把手传授种植技巧。专家们还特别设计制作了专用疏竹工具供广宁种植户使用,为“吊丝丹”笋种在广宁县域内的推广种植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叶谷花和记者说:“目前,基地已和广东南洋长胜酒店有限公司达成订单合作意向,将逐步实现‘订单式’种植,确保销售渠道,消除种植户后顾之忧。”
麻竹笋、文笋等广宁传统种植的笋种,市场收购价不高,如麻竹笋一般每斤约1元,而“吊丝丹”笋竹的收购价则至少每斤6元,亩产量和亩产值预计最高可达6000斤、6万元,经济价值高,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十分可观。
李治生说:“在广州市沙东有利集团公司的支持下,今年广宁计划在坑口、排沙两镇扩种‘吊丝丹’100亩,其中坑口镇‘吊丝丹’种植示范基地将扩种70亩‘吊丝丹’。”
广宁县农业农村局表示,广宁与天河将持续深化产业协作,以优质竹笋产业协作为切入点,共同打造集“种植、培训、研学、育苗”为一体的“吊丝丹”笋竹综合性示范基地,逐步扩大优质笋竹品种在广宁县种植规模,延伸竹笋产业链条,提升广宁竹笋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天河、广宁积极探索创新‘总部+基地’的跨区域合作模式,将广宁打造成为天河优质种源种植基地,并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动‘吊丝丹’产业做大做强,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更深层次推动天河与广宁对口产业协作发展,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共享的双赢局面。”叶谷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