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舆情是指教师、家长和学生针对各种校园和社会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情绪的总和。
通常涉及学生管理、学生身心安全、教师管理、不公平待遇、学校设施建设、学术不端、性侵性骚扰、师生矛盾、高层人事变动、学生间矛盾等。
当今网络时代,学校作为知识与思想的汇聚地,校园舆情应对工作显得很重要。
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学校处置校园舆情,不应止于“删帖”,而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应对网络舆论情况挑战。
别忘了,新媒体的浪潮中,我们也要做个冲浪高手,掌握网络传播的脉搏,提高舆情研判的敏锐度。
学习深入,认识才会透彻,才能讲出令人信服的道理,应对舆情时才能做到以理服人。
要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接触新媒体,主动联系,主动沟通,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学校对此格外的重视,主动出击,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及时整改,最终化险为夷。
家长和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试图糊弄他们的举措都是徒劳,最终适得其反。
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倾听他们的心声,明白他们的诉求,真诚回应他们的关切,最大限度地考虑他们的心理认知和情绪感受,依据社会常识应对舆情。
学校尊重家长和学生的意见,立马停止了食堂的运营,并邀请第三方食品安全机构进行检测。
一旦发现舆情,不能等待拖延,得像消防员一样,迅速行动,否则就容易错失有效应对的关键时机;
也不能按照平时的工作节奏,按部就班层层签批走程序,必须第一时间研判分析,尽快拿出方案,及时应对,尽早控制住舆情扩散,力争将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学校通过新闻发布会向公众说明了事件的严重性,并承诺将采取严厉的纪律措施。
如果家长和学生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我们的应对反复变化,他们得不到稳定的预期,舆情就容易升级。
要做好统筹协调,明确固定的信息发布人、发布时间和发布渠道,统一数据和来源,对同一问题的解释说明应保持连贯性和一致性。
对于需要时间做出详细的调查研究、不能尽快给出结论的问题,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正在调查,公众不知道等待的时间长短,感受到不确定性,自然很难满意。
如有所学校的一次校园安全事故,学校第一时间公开了调查进展,赢得了家长的信任。
遮遮掩掩、暗箱操作会造成公众误解,即便结果或结论是正确无误的,公众也会质疑相关程序是否得当。
公开透明的态度,能够赢得公众的信任,要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做到及时公开、定期公开,能公开的尽量全部公开,公众看到的真相越多,对事件的怀疑和猜测就会减少。
如有所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欺凌事件,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学校还邀请了家长和学生代表参与讨论解决方案,并在社会化媒体上发布公开信,承诺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和反欺凌教育。
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直面问题的核心,直接回应公众的关键诉求,发布真实信息,真诚与公众沟通交流。
对于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不掩饰,勇于担当负责,及时改正,以务实的举措和优良作风赢得公众理解和支持。
如有所学校的一次教学质量风波,学校承认了不足,及时改正,最终赢得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要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采取灵活的方式处理,一方面要安抚家长和学生情绪,避免舆情升级扩大,另一方面要找准切入点,尽快推动问题得到一定效果解决。
每到冬春季节,学校预防流感,公众愿意听专家讲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不讲官话、套话,不讲过多的专业术语,而是把专业相关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讲出来,让家长和学生听得懂,自然也能够赢得他们信任。
应对舆情是特殊情况下的紧急事件,存在特事特办的实际要,但不能以此为借口违法违规动用权力,要坚持依法行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法律的约束下使用权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如在一次重要的学校考试中,有学生被发现作弊,引起了其他学生和家长的不满。
学校对作弊事件进行了彻底调查,并根据学校规定对涉事学生进行了公正的处理。
总之,掌握了学校网络舆论情况危机管理这“10要10做” ,在校园舆情应对中,定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让我们一起,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应对策略,用智慧和爱心保护和提升学校的声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