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 我国森林状况及保护的方法(附三北防护林建设)

栏目: 园林景观 发布时间: 2024-12-02 13:47:27

  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森林蓄积151.37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0.69亿公顷,蓄积24.83亿立方米。

  一是森林总量持续增长。森林面积由1.95亿公顷增加到2.08亿公顷,净增12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0.36%提高到21.63%,提高1.2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由137.21亿立方米增加到151.37亿立方米,净增14.16亿立方米。

  二是森林质量逐步的提升。森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3.91立方米,达到89.79立方米;每公顷年均生长量提高到4.23立方米。随着森林总量增加和质量提高,森林生态功能逐渐增强。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84.27亿吨,年涵养水源量5807.09亿立方米,年固土量81.91亿吨,年保肥量4.30亿吨,年吸收污染物量0.38亿吨,年滞尘量58.45亿吨。

  三是天然林稳步增加。天然林面积从原来的11969万公顷增加到12184万公顷,增加了21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从原来的114.02亿立方米增加到122.96亿立方米,增加了8.94亿立方米。

  四是人工林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人工林面积从原来的6169万公顷增加到6933万公顷,增加了76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从原来的19.61亿立方米增加到24.83亿立方米,增加了5.22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继续居世界首位。

  总结,我国森林资源进入了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的稳步发展时期。我国政府确定的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实施的一系列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我国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中等水准,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人民群众期盼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宜居更为迫切,造林绿化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

  目前,我国造林营造单一纯林过热现象令人担忧。几十年来,大量发展人工纯林的做法非但未有改观,反而愈演愈烈:原来的南方杉家浜,北方杨家将,现已发展到了东西南北中,全是杨家兵。如今,杨树已经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岭。甚至有人还在海南岛策划杨树育苗基地,试图将杨树栽到海南岛。

  高密度、单一树种的人工纯林对ECO贻害无穷。有人用绿色荒漠来形容人工纯林问题:

  2. 生物多样性极差,生产力低。我国享有人工林面积世界第一的美誉,但我国人工林生长量全球倒数,这正是由于人工纯林本身的生态学问题造成的;

  刚刚过去的植树节,蚂蚁森林掀起了一场互联网植树节的热潮:网民在手机上积攒绿色能量,为主题林、公益林、班级树、家庭树等各种虚拟树“浇水”,蚂蚁森林将在之后合适的时间,以参与者的名义种下对应能量的真树。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这些真树会被种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的长江边上,寓意着“一起种下希望”。

  蚂蚁森林曾和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一样,获得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激励与行动类别奖项)”。蚂蚁森林的最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已有四成中国人用手机种树,参与者达5.5亿,累积碳减排1100万吨,至今已种下1.22亿棵线多个城市在蚂蚁森林上拥有公益林。

  天然林是自然界中群落最稳定、生态功能最完备、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陆地ECO。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停止对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采伐,有计划地对东北地区天然林实行禁伐和限伐,同时采取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等手段尽快恢复林草植被,在云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和海南12个省区市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试点。

  截至2018年底,国家投入天保工程资金达4000多亿元,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森林管护体系,19.44亿亩天然乔木林得以休养生息,全国天然林面积净增4.28亿亩,森林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

  2019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对天然林保护作出了顶层设计,提出了3个阶段性目标任务:到2020年,实现“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的目标,基本建立天然林保护修复各项制度;到2035年,天然林面积保有量稳定在2亿公顷左右,质量实现根本好转,为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以天然林为主体的健康稳定、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

  截至《制度方案》发布时,我国拥有天然林资源29.66亿亩,占全国森林面积的64%、森林蓄积的83%以上。

  在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背景下,“中国绿”为全球生态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美国航天局卫星数据表明,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

  (二)依照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有关法律法规,对集体和个人造林、育林给予经济扶持或者长期贷款;

  (五)煤炭、造纸等部门,按照煤炭和木浆纸张等产品的产量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专门用于营造坑木、造纸等用材林;

  (六)建立林业基金制度。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于1979年决定把这项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工程规划期限为73年,分八期工程进行,已经启动第六期工程建设。

  工程建设范围囊括了三北地区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25个县(旗、区),总面积435.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45%,在国内外享有“绿色长城”之美誉。

  2020年8月18日,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五期即将完成。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57%

  2021年,三北工程共完成营造林1343.8万亩,占年度计划任务的95%,其中山西、辽宁、黑龙江、甘肃、宁夏5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超额完成了全年计划任务。

  今后5-10年,三北工程将按照“协同、创新、提升、拓展”建设思路,统筹推进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不断的提高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

  泓森槐有一定的抗旱、抗烟尘、耐盐碱作物。适生范围广,是改良土壤、水土保持、防护林、“四旁”绿化的优良多功能树种。可作为行道树、住宅区绿化树种、水土保持树种、荒山造林先锋树种等。生长迅速,木材坚硬,纹理细致,耐水湿,抗腐朽,易燃,热值高,是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和能源树种。可作为矿柱及建筑用材,也是制作家具,木地板的优质原料。

  全国造林树种单一,土壤地力衰退严重,而营造泓森槐混交林可大大改良土壤,根瘤菌能固氮,落叶可肥土。用榆树、杨树、柳树等混交,长势都会更好。泓森槐根系发达,具根瘤,可以固氮,提高土壤肥力,故其耐瘠薄、耐旱性优于杨柳科品种,在贫瘠的土壤中,也能较正常生长。

  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草原植被基础上,采取人工造林、飞机播种造林、封山封沙育林育草等方法,营造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牧场防护林以及薪炭林和经济林等,形成乔、灌、草植物相结合,林带、林网、片林相结合,多种林、多种树合理配置,农、林、牧协调发展的防护林体系。

  (1)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旱、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灾难,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各族人民一直处在贫穷落后的境地,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2)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三北地区是中国多民族聚居区,聚居着汉、回、蒙、满、尔、哈萨克、鄂伦春、塔吉克等22个民族,总人口1.69亿。

  (3)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国防建设。三北地区战略地位突出,有中国重要的国防基地。工程区横跨中国北方半壁河山,同俄罗斯、蒙古等10多个国家接壤,国境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北地区地域辽阔,光热资源充足,物种资源多样,矿产资源丰富。人均农地、草地均高于全国中等水准,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极具开发潜力的农业区;已经发现的矿产有170多种,约占全国的70%,其中有多种矿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占有明显的优势,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冶金、重化工基地。

  (5)通过工程建设,区域内林草植被恢复良好,沙化土地得到一定效果治理,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重要商品粮基地全面实现林网化,重要湿地和物种栖息地得到一定效果保护,ECO结构一直在优化,ECO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

  1. 防护林是以发挥防护效应为基本经营目的的森林的总称,从生态学方面出发,防护林能够理解为利用森林具有影响环境的生态功能,保护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农牧业生产、建筑设施、人居环境,使之免遭或减轻自然灾害,或避免不利外因危害和威胁的森林。1978年11月25日,我国启动了世界最大的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简称: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我国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建设的大型人工生态林工程。40年来已累计完成造林面积4614万公顷,三北工程区森林面积净增加215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57%,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下图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区域范围图。

  三北防护林形成了一道巨大的生态屏障,减少了南部及东部地区风沙灾害的威胁;森林具有防风固沙的生态功能,有利于缓解西北地区荒漠化;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有利于减轻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三北防护林能够降低东北地区的风速,有利于减轻东北地区的黑土流失;三北防护林能够调节气候,增加水汽,减小温差,降低风速,缓解干旱,改善生态环境。

  材料一 201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显示“三北”地区 40 年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在推动地区生态改善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绿撒大漠: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绿染高原:黄土高原实现了由“黄”到“绿”的转变;绿荫原野: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三刮四种”到“林茂粮丰”的转变;绿兴民富:林产品实现了由“四料俱缺”到“相对丰富”的转变;绿色丰碑:引领林业生态建设实现了由行业行为向社会行为的转变。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A地区主要生态问题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有( ) ,该生态问题会加重C地区的( )环境问题。

  (3)“三北”防护林工程跨区域合作的意义,评价该工程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生态环境问题具有跨区域的特点,环境问题的防治需要遵循区域合作共同治理的原则。

  有利影响:林草资源明显地增加,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一定效果控制,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特色林果业、森林旅游经济等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