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粮库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

栏目: 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 2025-02-09 18:09:52

  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镇的一片林地里,虽然临近立冬时节,但这里一片生机盎然,一簇簇赤松茸菇从泥土里冒出头来,酒红色的菌盖、的菌颈格外抢眼。今年王林在自家承包的苗圃里种植

  “现在一天能采收300公斤左右,平均批发价格每公斤30元,还供不应求。这个林地以前一直闲置着,种上蘑菇确实不错,多了一份很好的收入。目前,刘老庄镇林下种植赤松茸面积约260亩,采收可以一直持续到春节前,每亩可采收鲜赤松茸1000公斤左右。”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赤松茸种植户王林告诉记者。

  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我国具有食物生产功能的树种有几百种。发展森林食物,不与粮争田、不与农争地,兼具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林草部门深入践行大食物观,持续推进森林“四库”建设,全力发展森林食品、林下经济,不断的提高森林食物供给能力。国家林草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经济林种植培养面积7亿亩,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6亿多亩,各类森林食物年产量2亿多吨,人均140公斤,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各类经营主体95万个,年产值从2013年的4575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万亿元。全国发展林下经济经营利用面积2000万亩以上的省份14个,产值500亿元以上的省份9个,其中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产值分别突破1000亿元。

  金秋十月,广东省英德市下太镇高洞村4000亩的油茶果马上迎来采摘期,一家公司已提前聘请上百名当地村民,等霜降过后立即开采。该公司在连樟样板区内的下太镇高洞村、连江口镇连樟村等地种植了7000多亩油茶,每年产值超1000万元。

  “这些林地原本只是一些残次林,产生不了多少经济价值。公司通过流转承包后,帮助当地村增收十多万元的村集体收入。”该公司负责人说,英德生态环境好,林地资源丰富,种植油茶是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很好的途径之一,“只要种下去了,几十年都有持续不断的收成。未来,我们准备将种植培养面积扩大到2万亩以上。”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了产权关系,保障了农民集体、承包农户和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减少因产权不清而产生的纠纷,同时促进林地流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助于林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同样,在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横江镇烟坊村,油茶丰收的喜悦弥漫在山林间。油茶林覆盖了整个山头,沉甸甸的果实挂满了枝头。工人们忙碌地在林间穿梭,将成熟的油茶果采摘下来,装满了一袋又一袋。

  “趁着天气好,我们得加紧采摘油茶果。”刘小忠一边指导工人们采摘,一边对记者说道。作为烟坊村的本地人,刘小忠自幼与油茶为伴。六年前,恰逢当地政府出台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他看好油茶产业的发展的潜在能力,在对家乡油茶生长环境进行考察后,决定投身油茶种植。随着油茶种植年限的增长,刘小忠的油茶林开始步入丰产期。他逐步扩大了种植培养面积,目前油茶林面积已超过200亩,年产量接近万斤。

  在江西吉安市泰和县,油茶也陆续成熟,当地组织农户正在加快采收,到处都是丰收的景象。南溪乡芳桥村油茶种植基地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种植油茶1000余亩,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得益于新建的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基地今年的油茶实现高产,效益大幅提升。

  江西是全国油茶主要产区,油茶种植历史悠远长久、市场体系完备。截至2023年,全省油茶资源规模、产量、产值均居全国前列。江西省林业局副局长杨皓表示,江西创新推出时间长、利率低、额度大的“油茶贷”,积极统筹国家储备林、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乡村振兴等项目资金86亿元支持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省油茶林面积达1650万亩,高产油茶林面积突破800万亩。

  油茶是中国传统木本油料树种,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15个省(区、市)、约800个县。截至2023年底,全国油茶种植培养面积已达到7300万亩左右,种植培养面积超过10万亩的县有200个,茶油年产量80多万吨,约占国内食用植物油产量的7%,成为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前10位的油种。国家林草局格外的重视油茶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全力推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12月,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加快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统筹考虑15个适宜种植油茶省(区、市)的自然条件和发展历史、现状、潜力等因素,按照核心发展区和重点拓展区布局油茶发展任务,力争到2025年实现茶油产能达到200万吨。

  2022年,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印发《关于保障油茶生产用地的通知》,国家林草局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油茶生产用地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确积极利用规划造林地,低效茶园、低效人工商品林,疏林地,松材线虫病疫区采伐迹地等各类适宜的非耕地国土资源发展油茶,支持结合退耕还林地林分结构调整,森林防火隔离带建设,种植和改造油茶,切实扩大油茶种植空间。

  2023年,财政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央财政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奖补政策的通知》,通过林业草原改革发展资金支持实施中央财政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奖补政策。一方面示范带动,由财政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通过竞争性评审方式,遴选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奖补项目,支持打造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和高地,目前已实施示范奖补项目14个;另一方面聚焦重点,加大油茶营造补助力度,聚焦《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确定的200个重点县,推动扩大高产油茶林种植培养面积,加强低产低效林改造,支持油茶“扩面”“提产”。同时,鼓励各个地区用足用好“双重”工程资金、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等,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油茶发展。

  我国广袤的森林蕴藏着丰富的食物资源,是天然的大粮仓、大油库。国家林草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以油茶、核桃、油橄榄等为主的木本油料林,面积1.8亿亩,油料产量968万吨。其中油茶面积达7300万亩,油茶籽产量达330多万吨。核桃面积1亿多亩,产量586万吨。

  秋收时节核桃香。当前,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富东乡1.5万亩核桃已进入采摘期,村民们忙着打核桃、捡核桃、装核桃,呈现出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走进富东乡小坝村,放眼望去,连绵不断的核桃林郁郁葱葱,交错掩映的枝丫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核桃。小坝村村民李云强的核桃地里,不时传出竹竿敲打核桃的清脆声音,地上落满了绿油油的青皮鲜核桃,帮工的人正在忙着分拣、装袋。

  “目前,正是核桃上市的季节,针对村中种核桃的散户,我们驻村工作队会联系商家上门收购,核桃销售经营渠道稳定。”富东乡小坝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柴大勇说,“今年的雨水较多,气候适宜核桃生长,所以核桃品质相比往年好一些,按照目前市场上的青皮核桃3元一斤、干核桃8元一斤的价格,村民年均增收3000元。”

  近年来,富东乡全力发展核桃种植产业,积极推广优质核桃种植,并及时组织农技人员帮助群众做好田间管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富东乡共有核桃1.5万亩,其中富东村、邦崴村、小坝村核桃种植培养面积在3000亩以上,核桃已然成为富东乡推进乡村振兴、富民兴村的重要产业之一。去年,富东乡核桃总产量约223吨,总产值超250万元。

  云南是世界深纹核桃的分布中心,90%以上的核桃生长在高海拔地区,造就了优质的云南核桃。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丁鲲表示,云南省85%的区域都有核桃种植。截至2023年,核桃面积4300万亩,干果产量198万吨、综合产值588亿元,种植培养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

  “我国木本粮油等经济林的总产量已经比较大,但提质增效的潜力也很大。”国家林草局相关司局负责这个的人说,我国木本植物8000多种,具有食物生产功能的树种超过500种,品种资源挖掘潜力大。再有,我国经济林低产低效林比例在50%左右,亩均产量低,比如油茶每亩产油只有12公斤,而高标准油茶林亩产油可达40公斤,产量增加潜力还很大。第三是经济林深加工率不到30%,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有待进一步挖掘。杏仁可加工食用油、饮料,利用气化多联产技术,1吨价值700元的杏壳可转化为价值2500元的电能、热能、活性炭和木醋肥料等产品,加工增效潜力大。“森林食物生产环境好,绿色有机,营养成分高,符合新阶段健康营养消费需求,日益成为人类餐桌上的消费新宠,消费升级的潜力仍然很大。”该负责人说。

  大食物观把握住了人民群众不断的提高的物质生活新要求,既要总量,又要多样,更要质量。森林食物以其健康、天然、多元等优势,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米袋子”“油瓶子”“菜篮子”“果盘子”。

  国家林草局相关司局负责这个的人说,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内容为主的林下经济,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森林食品,是山区林区重要的绿色富民产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采取有力措施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不砍树、能致富。

  在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地灵乡大坡村淫羊藿种植基地,成片的淫羊藿长势喜人。“我们培育的箭叶淫羊藿,是市场上目前药用成分含量极高的品种,总黄酮醇苷含量是国家药典的9至10倍。”怀化市众鑫农业科学技术公司负责人戴龙东介绍,这里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群山延绵、森林密布,为中药材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药材好,药才好。怀化市全力打造辐射全国的中药材优势单品种产地初加工交易市场。2023年,全市中药材种植总面积(含野生抚育)达到135万余亩;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210.8亿元,同比增长20.4%。

  初秋时节的江西省芦溪县新泉乡十八湾金线莲种植基地,一株株金线莲茁壮生长。“金线莲对生长环境要求非常苛刻。这里的土壤硒、锌元素含量较高,海拔、温度也适宜,很适合种植金线莲。”江西林耀生态农林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潘金平说。目前,基地年产金线余公斤,产值超过7000万元,吸纳30余名村民长期务工,栽种和采收期每天用工超过200人。公司每年以房屋租赁、土地流转、劳动就业和入股分红等方式为村民创收100余万元,同步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

  位于芦溪县张佳坊乡杂溪村的江西省枫岭谷生态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内,负责人曾国祥正在晾晒黄精。经过多道初加工工序后,他再采取古法九蒸九晒的工艺来深加工,车间内的工人则对熟品黄精进行切片包装。“这几年,我共在林下套种多花黄精600亩,亩产近1500公斤,总产值超过2000万元,还带动周边近100名村民一起发展,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曾国祥说。

  据介绍,目前,芦溪县林下经济已达2万亩,年产值超过16.5亿元,其中林下养殖约7.6亿元、林下种植约5.2亿元、景观利用约3.6亿元、采集加工1581万元,参与建设的林业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多达41家,带动600人就业,实现了生态、发展共赢。

  在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的国豪生态农场,树林下种植的白菜青翠欲滴,不远处的山坡上,花柴鸡、麻羽鸡在林间觅食。

  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林长办公室主任马强说:“种养循环优势显著,养殖废弃物可作种植肥料,还能让土壤肥沃,提升农产品品质。同时,种植产出的部分作物能当养殖饲料,形成循环链,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中,新疆通过长期的防沙治沙实践,已发展了以枸杞、沙枣、肉苁蓉等沙区特色节水型林草产业。在于田县管花肉苁蓉国家示范建设基地,村民们正在采挖成熟的肉苁蓉。今年,于田县肉苁蓉种植培养面积达21.4万亩,已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新途径。

  新疆于田县管花肉苁蓉种植基地负责人陈金成说:“通过科学种植和管理,肉苁蓉的品质和产量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今年基地的产量预计达到每亩800公斤,产值达1280万元。”

  立足资源禀赋,贵州省积极挖掘林下经济潜力,将林下经济发展责任纳入市县推动高水平发展绩效评价考核。安排1.129亿元2023年度省林改资金用于林下经济专项资金补助,支持市县打造林下种养、森林康养等示范项目105个。

  各地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全省形成了以织金、开阳、纳雍等县为重点的林下竹荪重点种植区,以大方、德江、雷山、黎平等县为重点的林下天麻重点示范县,以赤水、安龙、锦屏、荔波等县为重点的林下石斛产业带,以印江、岑巩、江口等县为重点的林下黄精产业带,以桐梓、绥阳、正安等县为重点的方竹笋产业带。全省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从2020年的2203万亩增长到2023年的3467万亩,增长率57.3%。全产业链产值从2020年的400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759亿元。

  为科学评估林下经济发展成效,贵州对全省“十县百村千户”调研发现,参与林下种植养殖农户比未参与农户家庭年均收入提高23.44%、参与森林景观利用农户比未参与农户家庭年均收入提高22.06%。

  近年来,“云菌”慢慢的变成了展示云南省生物多样性、绿色生态和美丽云南形象的响亮名片。

  云南已查明的野生菌资源有882种,占全国的91%,全省所有县(市、区)都有野生食用菌分布,有207种常见野生食用菌在市场交易,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青头菌、干巴菌、鸡枞、松茸等。2023年云南省野生食用菌总产量超过39万吨,产值超过295亿元。一直以来,云南坚持科学保护和合理规划利用相结合,立足资源禀赋,有序发展野生食用菌产业。

  巨大的口蘑、1公斤重的松露、紫色可食用的花脸香蘑……无叶无芽无花自身结果,可食可补可药周身是宝,走进位于昆明市晋宁区云南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的中国野生菌博物馆,多彩的蘑菇世界让人大开眼界。

  “目前世界已知食用菌资源约2000种,云南已知分布野生食用菌就有882种。”昆明食用菌研究所郭相副研究员介绍,食用菌分为野生食用菌和栽培食用菌,云南食用菌多样性显著,其中野生食用菌资源数量、产量、产值都居全国第一,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均有分布。

  据介绍,为加快野生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云南省制定了云南省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快速推进林下经济高水平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因地制宜推广林菌种植模式,充分的利用林下或林缘仿野生培育羊肚菌、香菇、木耳、大球盖菇等。以松茸、牛肝菌、松露、干巴菌、鸡枞等为主,积极发展林下采集,提升野生食用菌规模质量。“我们科学封山育菌,大力推广‘种质资源封育’‘人工促繁’‘包山养菌’等方式开展管护育菌,培育出一批典型。比如,楚雄州南华县五街镇率先实施包山捡菌制度,形成了封山育林育菌七不准等村规民约,既保护森林植被,又实现菌农增产增收。五街镇开门小组2023年菌山承包营收达141.9万元,全村76户403人实现人均分红3500多元。”丁鲲说,据不完全统计,云南野生食用菌年均蕴藏量50万吨左右,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还比较大,云南将挖掘储量、培育增量、壮大市场,持续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吉林省森林资源丰富,长白山林区作为我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孕育了千年人参、百草之王。吉林省林下参种植有450多年历史,林下参就是人工播种后自然生长在深山密林中的人参。依照国家《药典》和有关标准的定义,播种后自然生长于深山密林达到15年以上的人参称“野山参”,是最接近野生人参功效的人参。

  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东友介绍,目前,吉林省林下参种植总面积已达到116.5万亩,年产量781.8吨,产值接近100亿元。吉林省围绕打造千亿级人参产业,已经开发出5大系列、1000多种产品,培育出了全国知名的“长白山人参”区域品牌。通过大力开展森林科学经营,在提升森林质量的同时,为林下参种植创造充足空间和良好条件,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广西是南方重要集体林区、重要生态屏障,林下空间充裕、资源丰富、生态良好,很适合发展林下经济。近年来,广西依托建设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进一步“扩规模、优品种,调结构、补链条,强龙头、拓市场”,全方面提升“林下种、林中养、林上采、林间游”立体复合经营效益,截至2023年底,全区林下经济产值超过1300亿元,惠及林农近1200万人,林下经济成为边疆山区少数民族发展产业、振兴乡村的绿色引擎。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黄政康表示,我们发布了“桂十味”道地药材及区域特色药材品种,林下种植广西莪术、鸡血藤等中药材非常关注。发布防城金花茶地理标志产品、中药材百部林下种植作业规程等一批区域标准,兴安县“毛竹种植灵芝”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全区林下经济知名品牌达到192个,“高峰灵芝”“浦北红椎菌”“防城金花茶”“环江菜牛”“派阳山八角香鸡”等产品在世界林木业大会、国际农业博览会等展示展销活动中备受青睐。广西将进一步聚力打造林下种养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产地优美、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林下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格局,持续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扎实推动林农增产增收、林业增能增效、林区增绿增美。

  国家林草局相关司局负责这个的人说,林下经济保就业、促增收、惠民生作用明显,全国从业人数达3400万人,发展林下经济年人均增收1万多元。浙江省2021年起实施“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增收帮扶工程,支持1000个山区村实现“亩产万元”目标,推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福建省武平县万安镇打造千亩林芝基地,示范带动34户林农户年均增收3500元,支持林农走出一条“不离乡可就业”的发展之路。

  在林业改革发展中,各地先行先试,在林地经营、资源利用、林权融资等方面大胆探索,推动“两山”转化。福建省南平市建立林下空间流转机制,实现林下空间可确权发证、抵押融资。浙江省衢州市探索“土地共用、生产共管、效益共享”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林区共同富裕。这些好经验、好做法,为林下经济发展添动力、增活力,推动山区林区“含绿量”“含金量”同步提升。

  2021年,福建省三明市发行全国首张林业碳票。林业碳票基于森林的固碳功能,是林木碳减排量收益权的凭证。三明市围绕服务“双碳”目标,创新实施林业碳汇“三建两创”行动,探索“碳汇+”等应用场景,累计开发林业碳票碳减排量112.2万吨、实现交易200余万元,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点绿成金”。

  2011年,中国开始了国内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将林业碳汇作为一种合格的“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纳入碳市场交易。

  2022年,国家林草局启动了18个林业碳汇试点市(县)和21个国有林场森林碳汇试点,鼓励地方积极探索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技术、计量监测方法、碳汇产品研究开发制度和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创新等,探索林草碳汇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路径、方法和机制。2023年9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明确支持合乎条件的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并参与市场交易,并提出探索基于碳汇权益的绿色信贷产品,合乎条件的可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范围。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各地积极构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升林草等ECO碳汇能力,有助于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贵州省运用大数据等先进的技术,建成贵州林业产业服务平台和运营中心,集政务服务系统、产业高质量发展“一张图”、市场服务系统、金融服务系统于一体,汇聚全省林业产业基础数据。同时优化林业产业贷款贴息管理,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本投入林业产业。目前,平台已注册企业722家、合作银行10家。融资意向金额合计17亿元,建行、工行等金融机构累计支持企业14家,共授信4.94亿元、放款4.56亿元。

  围绕木本油料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贵州省林业局与9个市(州)政府签订油茶发展目标责任书,将油茶发展责任纳入市县推动高水平发展绩效评价。探索“贵林贷”金融理财产品、“产业链金融”措施,帮助油茶产业经营主体、农户获得价格实惠、服务优质的金融服务。同时,从平台打造、标准制定、生产的基本工艺等方面,推动山桐子产业全链条发展。2022年以来,全省新造山桐子种植基地68.4万亩,引进22家企业累计投入4.45亿元发展山桐子产业。

  近年来,龙江森工通北局公司持续把改革创新作为动力,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多元化产业,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我们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形成了山上土地集约经营、统一用种、拌肥厂自供肥料、农机合作社耕种、山下仓储加工销售的森林农业发展模式。”通北局公司农业生产经营部部长国瑞彬介绍,3000余户土地承包户每年因为森林增收3万元以上。2024年,通北局公司依托林区耕地资源,落实农作物播种面积96.6万亩,同比增加1.2万亩。

  岸边青草连绵,园内松柏滴翠。今年夏季,通北局公司前进苗圃成了新晋热门打卡地。“以后我还带家人来这里度假,空气清新、凉爽,让人流连忘返。”外地游客王先生连连称赞。据苗圃主任王守刚介绍,公司开展特色旅游赋能经济发展,将圃区变景点、村居变客房、特产变商品,推动林文旅深层次地融合,既促进了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时值深秋,在距离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环峰镇梅山村不远的一处小山坡上,村民们忙着为成片的麻栎树苗除草。“以前这片山光秃秃的,现在不仅栽植了麻栎树苗,林间还套种了野菊花。”村民闻庆伙介绍。

  听说村里今年新成立的合作社招人,闻庆伙第一时间就报了名。“我现在每天上山除草、施肥,一天能收入120元。”闻庆伙说,让他更加开心的是,除了每日的工钱,他家还因林权流转从村集体分到了1500元。

  2023年,含山县国家储备林项目启动,流转了梅山村1500亩集体林。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安徽润含林业发展有限公司委托村里新成立的合作社对林地进行植绿复绿和幼苗培育,一方面吸纳本地农民就近务工,另一方面精准提升国家储备林质量。

  “长远看,有木材的效益;短期看,有菊花的收益。林间种植菊花,品质更好,预计第一批野菊花销售额将达到每亩1500元。”安徽润含林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家奇认为,国家储备林项目不仅让荒山变金山,更能让资源变资产,村民们受益良多。

  马鞍山市林业局局长承良杰表示,林业部门将积极研究“储备林+”产业延伸,开展林业生态监测技术服务,探索谋划村民、村级入股分红的“林票”模式,促进林农增收、林地增效。同时建立健全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拓宽生态高颜值到经济高价值的转化路径。

  在凤台村部,抬眼就能见到山,绿波随连绵的山脉蜿蜒流淌;低头就能闻见花的芳香,一簇簇、一瓣瓣的紫薇、夹竹桃花摇曳生姿。据凤台村党总支书记王艳介绍,凤台村是“国家森林乡村”,全村森林覆盖率达58.65%,现有2家苗圃园林公司共流转山场荒地1200多亩,种植精品苗木、景观树、果树等。

  陈善菊是和县“梅之恋”家庭农场负责人,她正在农场拾掇忙碌着。以前,陈善菊在外地经营果林,后来想回家乡发展,并扩大种植规模。半月湖边、鸡笼山脚下的凤台村成了她的首选地。2019年下半年,陈善菊与丈夫来到凤台村。他们种植的果林不仅获得了经济效益,也给山林增添了绿意与芬芳。今年夏天,他们采摘了3万多斤桃形李,很受市场欢迎。

  眼下,云南昭通晚熟苹果正值成熟期。昭通苹果的总种植培养面积85万亩,当地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采取苹果辅导员分片分区负责方式,指导果农实施整形修剪、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控等措施。通过有机种植,苹果不仅外观饱满好看,而且口感更加清甜。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苏家院镇迤那村果农李官生说:“品质得到提升以后,价格也得到提升,原来2.5元一斤,现在提高到5元一斤。”

  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褐源村芳香种植基地,林农方克亮正带着社员们对芳樟割茬,基地种植了三种经济价值高、用途不同的芳樟树,芳樟气味浓郁,是提取樟脑油的好原料。

  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林业资源保护开发中心主任周复中说:“我们当地香料企业有100多家,每年需要芳樟树的用量大概10000多吨,种植香樟树一方面增加了森林的覆盖率,保护了生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原料供应。”

  红枣起源于中国,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种植历史。新疆红枣品质优良,深受群众喜爱,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慢慢的变成了新疆人民的致富果。

  新疆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总经济师蔡立新表示,目前新疆林果总面积达2100万亩,总产量1400万吨,其中红枣是林果产业链建设的12个主栽树种之一,种植培养面积431.8万亩、产量321.5万吨。近年来,当地围绕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积极打造红枣全产业链,努力稳定红枣市场行情报价,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提出“积极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稳妥开发森林食物资源”,油茶、油橄榄、仁用杏、核桃、板栗、枣类、竹笋、林药、林菌、林菜、林下浆果、林禽、林畜、林蜂等一批森林食物被写入了《意见》,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林草部门将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中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向森林要食物大有可为。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中国具有食物生产功能的树种超过500种,森林是巨大的“粮库”。发展森林食物,不与粮争田、不与农争地,兼具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下一步,国家林草局将深入践行大食物观,科学合理开发森林食物资源,加快推进森林食物生产扩面增量提质,进一步丰富老百姓的餐桌,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