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林业局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挖掘培育“森林粮库”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栏目: 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 2025-01-18 17:29:24

  各市、县(区)林业主管部门,平潭综合实验区资源生态局,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管理局,局有关处室局站、直属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践行大食物观,全力发展森林食品、林下经济,不断挖掘培育“森林粮库”,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三绿”(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四库”(水库、钱库、粮库、碳库)联动,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序开发森林食物资源,推动笋竹食品、林下经济、木本粮油、食药花卉等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增强森林食物多元化供给能力。

  到2030年,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面树立,森林食物高质量示范基地建设、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培育、产品质量监管和市场流通体系构建取得明显成效,森林食物供应更为丰富,“森林粮库”更加丰足,全省森林食品产量达390万吨。

  (一)大力实施笋竹食品“产能增量”行动。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重点打造笋用竹林、笋材两用竹林示范基地,快速推进竹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支持竹笋精深加工、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延长产业链,积极开发鲜笋、笋干、水煮笋、袋食笋、酸菜笋、手剥笋等绿色健康系列笋食品。到2030年,每年建设丰产竹林基地15万亩,全省竹林面积稳定在1845万亩以上,竹笋年产量达220万吨以上。〔责任单位:各市、县(区)及平潭综合实验区林业主管部门,省林业局造林处、改革发展处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均需各市、县(区)及平潭综合实验区林业主管部门落实,不再列出〕

  (二)大力实施林下经济“特色增强”行动。推广“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模式,规范发展林菌、林药等林下种植,因地制宜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养殖。创新发展食药同源产业,推进林下中药材和食用药用花卉近自然种植,培育壮大铁皮石斛、金线莲、灵芝、茯苓、黄精等“福九味”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三叶青、山苍子、毛药花、岗梅等特色小品种人工选育和栽培。推进精深加工和产品研制,开发新型森林食品。到2030年,全省林下种植利用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其中全省食药同源特色药材种植培养面积30万亩以上,带动全省中药材种植培养面积120万亩;全省林下养殖利用面积稳定在400万亩以上,蜂蜜年产量3万吨;建设食用花卉生产基地20个。(省林业局责任处室:改革发展处、种苗站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大力实施木本粮油“丰产增效”行动。因地制宜,推行丰产栽培、推进改造提升、推广技术集成、推动精深加工,有序发展以油茶为主的木本油料。持续开展油茶生产三年行动,坚持新造和改造并举,推进高标准油茶林基地建设。支持推进全国油茶生产重点县项目建设,辐射带动一批省级油茶生产重点县,打造油茶特色产业集群。稳妥开发以锥栗、板栗、香榧等为主的干果经济林,提高单产水平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培育壮大林油、林粮、林果绿色富民产业。到2030年,以油茶为主的木本油料林种植培养面积稳定在260万亩以上、茶油产能提高到5万吨,以锥栗、板栗为主的干果种植培养面积达100万亩、年产量达20万吨。(省林业局责任处室:造林处、改革发展处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大力实施种业创新“品质增优”行动。开展优质绿色油茶、花卉等育种攻关与产业化开发,完善提升选育制种等基础设施。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种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支持油茶种苗基地及省级保障性苗圃建设,加强花卉种质资源库建设管理,继续实施花卉新品种奖励政策,培育油茶、食用花卉等具有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提升油茶等种苗供应保障能力。到2030年,计划完成木本粮油树种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建设项目2项,选育花卉苗木新品种100个,延续建设省级保障性苗圃16个,年产适合森林粮库造林用苗100万株以上。(省林业局责任处室:种苗站)

  (五)大力实施食品安全“质量增信”行动。坚持科技驱动,全力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提升林业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动科技力量下沉一线,持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林业乡土专家服务竹产业、花卉苗木、林下经济、木本粮油等林业绿色富民产业。建立健全林业区域标准体系,加强油茶、竹笋、林下经济作物等地方标准制修订。组织实施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助推森林食品标准化生产。强化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落实承诺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制度,做好“福建省食用林产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平台”运营维护。争取研发增加林业机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到2030年,计划推广木本粮油、笋用林、林下经济等成果及栽培技术25项,每年持续开展食用林产品抽样监测工作。(省林业局责任处室:科技处、推广站、改革发展处、造林处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强组织保障。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部署要求,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科学谋划,主动作为,扎实有序推进“森林粮库”建设。积极争取财政资产金额的投入,创新林业金融理财产品,吸引社会资本进山入林,培育壮大“森林粮库”。省属国有林场发挥人才、技术、资源优势,率先树立一批“林场+企业”“林场+合作社”林下经济典型,带动森林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步入“快车道”。到2030年,省属国有林场累计建立林下经济示范片1.5万亩以上。(省林业局责任处室:造林处、改革发展处、计财处、林场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促进三产融合。着力壮龙头、延链条、抓项目、建园区、铸品牌、拓市场、建平台、强服务,促进全链条集聚发展,培育一批油茶、食用药用花卉、林下种养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扶持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带动能力较强的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加强生产建设、信息化建设、品牌建设、技术培养和训练等工作,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立体精致经营、主体复合经营、三产链接经营等多式联营,促进森林食品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到2030年,森林食品和林下经济产业培育1000家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省林业局责任处室:改革发展处、造林处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请各地林业主管部门认真按照本实施方案,分解落实年度建设任务,及时总结经验成效,每年每个季度最后一个月20日前,报送项目清单进度表(见附件)。

  实施现代竹业重点县项目,每年建设丰产竹林基地15万亩。到2030年,全省竹林面积稳定在1845万亩以上,其中丰产竹林面积达900万亩。

  积极开发鲜笋、笋干、水煮笋、袋食笋、酸菜笋、手剥笋等绿色健康系列笋食品。到2030年,全省竹笋年产量达220万吨。

  到2030年,全省林下种植利用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建设林下种植基地350个。

  加快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到2030年,食药同源特色药材种植培养面积达30万亩以上,带动全省中药材种植培养面积达到120万亩。

  到2030年,全省林下养殖利用面积稳定在400万亩以上,建设林下养殖基地70个,发展林麝等林下特种养殖,适度扩大林蜂产量,蜂蜜年产量达到3万吨。

  扶持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带动能力较强的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加强生产建设、信息化建设、品牌建设、技术培养和训练等工作。到2030年,森林食品和林下经济产业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1000家。

  到2030年,建设20个食用花卉生产基地,重点改善食用花卉基地生产设施条件,提升栽培技术水平。

  以国有林场良好的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为依托,通过场企合作或场村共建模式,以出租林下空间等形式,加强与企业、乡村合作,积极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到2030年,累计建立林下经济示范片1.5万亩以上。

  推广丰产培育技术,建设以油茶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到2030年,以油茶为主的木本油料林种植培养面积稳定在260万亩以上、产量达5万吨。

  推广丰产培育技术,建设以锥栗、板栗为主的干果经济林基地,到2030年,以锥栗、板栗为主的干果经济林面积达100万亩、年产量达20万吨。

  支持推进全国油茶生产重点县项目建设,辐射带动一批省级油茶生产重点县,打造油茶特色产业集群。

  建设管理油茶等林木花卉种质资源库6处,在鉴定种质资源基础上新增种质50份。

  油茶等林木花卉种质资源库建设水平大幅度的提高,种质资源数量达到500份以上,进一步夯实评价利用基础。

  加强林木花卉种质资源库建设管理,提高油茶等种质资源库生境改善水平,进一步丰富调查与收集设备,建设生产管理用房、信息设备(系统)、道路等辅助设施。

  开展林业种苗科技攻关,收集保存油茶等种质资源50份以上,选育花卉苗木新品种15个。

  继续实施林业种苗科技攻关,评价选择油茶等种质资源50份以上,选育花卉苗木新品种15个。

  持续实施林业种苗科技攻关,到2030年,选育出一批速生、丰产、优质、高效、抗逆的突破性新品种,选育花卉苗木新品种100个。

  加强林木品种选育攻关研究,借助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缩短育种周期、降低育种成本、提高选择效率和效果。继续实施花卉新品种奖励政策,到2030年,选育花卉苗木新品种100个。

  开展优质绿色油茶等育种攻关与产业化开发,建设省级保障性苗圃16个,年产适合森林粮库造林用苗100万株以上。

  开展优质绿色油茶等育种攻关与产业化开发,建设省级保障性苗圃16个,年产适合森林粮库造林用苗100万株以上。

  开展优质绿色油茶等育种攻关与产业化开发,支持油茶种苗基地及省级保障性苗圃建设,年产适合森林粮库造林用苗100万株以上。

  开展优质绿色油茶等育种攻关与产业化开发,完善提升选育制种等基础设施。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种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支持油茶种苗基地及省级保障性苗圃建设,提升油茶等种苗供应保障能力。到2030年,计划完成木本粮油树种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建设项目2项,年产适合森林粮库造林用苗100万株以上。

  组织实施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助推森林食品标准化生产。到2030年,计划推广木本粮油、笋用林、林下经济等成果及栽培技术25项。

  修订木本粮油区域标准,完成食用林产品抽样监测2000批次,做好“福建省食用林产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平台”运营维护。推进中药材全过程可追溯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制修订竹笋、林下经济作物等区域标准,开展食用林产品抽样监测2000批次以上,做好“福建省食用林产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平台”运营维护。推进中药材全过程可追溯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修制订木本粮油、竹笋、林下经济作物等区域标准,持续开展食用林产品抽样监测工作。推进中药材全过程可追溯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建立健全相关林业区域标准体系,持续推进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落实承诺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制度,做好“福建省食用林产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平台”运营维护。推进中药材全过程可追溯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总结集成最新竹业、油茶、食用花卉、林下经济等科技成果,推广设施高效种植,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发挥科学技术创新联盟作用,组织并且开展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工作,增强我省林业产业研发能力。

  积极协调,争取资金,重点在竹业、油茶、食用林产品采收机械等方面,按照“大产业+新平台+新体系”思路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产业技术体系,通过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层次地融合,提质增效,推动形成分工合理、稳定高效的现代林业产业技术体系。

  为提升森林食物产出效益,推动竹业、油茶、食用花卉、林业机械等现代林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通过流动、协作、竞争的运行机制,增强我省林业产业研发能力。

  加大林机装备研发,推动成立林机合作社,配备小型化、轻简化、多功能林机装备,为营林、竹业、油茶等林业生产提供相关林机服务。

  联合科技部门制定符合福建实际的林业机械科研专项。培养林机装备青拔人才。采用“适树适机、适地适机、多机联合”模式,建设一批营林机械化示范林场(基地)。将合乎条件的林业机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

  增加适宜丘陵山区林机装备供给,研制智能化、小型化、轻简化、多功能林机装备。设立林业机械化研发科研专项,增加适宜营林、竹业、木本油料和林下经济生产和加工等林机装备供给,根据农业机械分类等标准按程序将合乎条件的林业机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

  制定《林业乡土专家助力集体林改“以一带十”科技帮扶活动方案(2024-2025年)》。

  持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科技力量下沉一线,精准高效对接服务。发挥林业乡土专家服务林业绿色富民产业的技术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围绕竹产业、花卉苗木、林下经济、木本粮油等集体林区绿色富民产业,实现互助发展、共同增收致富,促进林业绿色富民产业进一步提质深化。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版本:IE浏览器9.0版本及以上; Google Chrome浏览器 63版本及以上; 360浏览器9.1版本及以上,且IE内核9.0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