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县(区)林业主管部门,平潭综合实验区资源生态局,局各处室局站、直属各单位,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管理局:
福建是习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1989年1月,习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就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重要生态理念。2022年3月,习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2024年4月,又强调要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充分的发挥森林“大宝库”作用,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深入贯彻习关于森林“三库+碳库”的重要论述精神,牢固树立“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理念,坚持“三绿”(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四库”(水库、钱库、粮库、碳库)联动,接续实施林业“八大工程”,造林涵水、兴林聚钱、育林扩粮、强林增碳,持续深化改革、统筹发力、精准施策、综合利用,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不断激活森林“四库”潜力,充分的发挥森林“宝库”作用,形成促进护林增绿、点绿成金、汇金盈库、兴库富民的良性循环,厚植高水平发展的绿色生态本底,打造现代林业强省,助力美丽中国先行示范省建设。
(一)造林涵水、蓄水于林,进一步扩容森林“水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要打造森林“绿色水库”,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至2030年,全省森林蓄水量达350亿立方米,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洪补枯、净化水源等重要生态功能逐渐增强,森林“水库”更丰沛。
1.扩大绿色总量,增加森林“总库容”。接续实施城乡绿化和绿色通道建设工程,以闽西北武夷山、闽西玳瑁山、闽东鹫峰山—闽中戴云山—闽南博平岭生态屏障为重点,统筹规划全省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建设,进一步挖掘造林绿化潜力,充分的利用荒地荒滩、一般灌木林地、边角地等宜林空间开展植树造林,积极营造阔叶林、混交林,扩大森林面积。实施全周期森林经营,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加强集约人工林栽培、中幼龄林抚育和退化林分修复,大力培育大径级用材林,提升林地生产力和林分生长量,增加森林蓄积量,确保全省森林资源量质齐升。(责任处室:资源管理处、造林处、计财处、绿化办、林场中心、世行办、资源站、湿地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严守生态红线,筑牢自然“拦水坝”。接续实施江河流域生态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以“六江两溪”及主要支流、海岸线等为重点,加强沿江沿海林带、红树林建设,实行天然林和公益林并轨管理、一体化保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采取天然更新和人工培植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生态修复,逐步调整重点生态区位林分树种结构。推进以植树种草为主要措施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大力推广优良乡土阔叶树种,优先选用抗逆性强、根系发达、固土保水能力强、防护性能好的树种,增强森林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加快建立江河流域生态林资源监测,依托现有森林资源生态定位监测站,定期开展江河流域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责任处室:资源管理处、造林处、科技处、林场中心、世行办、资源站、湿地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守护源头活水,打造天然“净水器”。接续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深入推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高质量建设武夷山国家公园,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存自然遗产和自然景观,建设原生态高品质森林。加强武夷山脉、戴云山脉森林ECO保护和修复,逐渐完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科研监测体系,全面加强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保护,实施重要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充分的发挥国有林场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建立近自然经营技术体系,丰富生物多样性,增强森林净化水源等生态功能。(责任处室:资源管理处、造林处、保护地处、绿化办、林场中心、世行办、保护中心、湿地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兴林聚钱、集钱于林,进一步充盈森林“钱库”。森林源源不断地向人类提供木材、能源物质、动植物林副产品、化工医药资源等多种产品,以及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生态产品和服务。要经营好森林“绿色银行”,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至2030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万亿元,林业产业链逐步优化,林区林农涉林收入逐步的提升,绿水青山转为金山银山渠道更加畅通,森林“钱库”更丰盈。
1.做优传统产业,夯实基础链。以推动县域重点产业链特色发展为契机,搭建林农林场林企合作对接平台,继续实施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重点县、笋竹精深加工重点县项目建设,做优做强木材加工、竹业、花卉苗木、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林业传统产业,支持传统优势产业通过科学技术创新、文化创意、标准创设、品牌创建等方式,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企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整体实力,稳住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基本盘。(责任处室:造林处、改革发展处、科技处、林场中心、种苗站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壮大新兴起的产业,延伸发展链。以持续培育创新主体为增长点,推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林业产业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AI等新兴科技的跨界融合,统筹推进林木生物质利用、生态文旅融合、林业碳汇开发等新业态新模式。依托国家公园、自然公园等资源,利用实施森林康养、国家和省级森林步道建设等项目,打造一批森林康养、科普宣教、自然教育基地,积极培育生态旅游、康体养生等产业。(责任处室:办公室、造林处、改革发展处、科技处、保护地处、林场中心、种苗站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培育未来产业,布局前沿链。以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为支撑,以林业招商引资为抓手,结合当地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抢抓未来产业风口,加强前瞻性谋划和布局,加快形成和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抢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赛道。加力重视社会风投,聚焦传统产业固链强链、新兴起的产业延链补链、未来产业谋篇布链,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引导耐心资本进入林业潜力项目、创新企业、高科技产业,优化资源配置,适时探索加强政府托底加持、入驻推动,培育新质生产力和长远竞争力。(责任处室:改革发展处、计财处、科技处、推广站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育林扩粮、藏粮于林,进一步壮大森林“粮库”。森林食品是巨大的人类食物宝库,是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要坚持大食物观,“向森林要食物”,做到靠山吃山唱山歌。至2030年,全省森林食品产量达390万吨,森林绿色食物供应进一步丰富,森林“粮库”更丰足。
1.发展木本粮油,保障“米袋子”。接续实施竹业花卉与名特优经济林工程,全力发展以油茶为主的木本油料,持续开展油茶生产三年行动,推进高标准油茶示范基地建设,鼓励茶油精深加工和品牌建设,添满健康“油瓶子”。全力发展以锥栗、板栗、香榧等为主的干果经济林,引导各地发展壮大区域特色产业,充实森林“米袋子”。(责任处室:造林处、改革发展处)
2.发展林下经济,丰富“菜篮子”。充分的利用林下空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广“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齐头并进,全力发展林菌、林药、林蜂、林禽、林畜、林油、林粮、林果等8个系列的森林食物。创新发展食药同源产业,探索开展林下中药材和食用药用花卉近自然种植,快速推进铁皮石斛、金线莲、灵芝、茯苓、黄精等“福九味”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责任处室:改革发展处、种苗站)
3.发展笋竹产业,装点“餐盘子”。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快速推进竹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以机械化带动丰产竹林基地建设,重点打造笋用竹林、笋材两用竹林示范基地,鼓励竹山经营权流转,支持竹笋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开发鲜笋、笋干、水煮笋、袋食笋、酸菜笋、手剥笋等绿色健康系列新产品。(责任处室:造林处、改革发展处、科技处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林增碳、固碳于林,进一步做优森林“碳库”。森林固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也是目前最为经济、安全、有效的固碳增汇手段之一。森林是陆地ECO最大的碳库。要稳步提升森林碳汇能力,服务碳达峰、碳中和。至2030年,全省森林植被碳储量达5.12亿吨,森林ECO碳汇能力持续巩固提升,森林“碳库”更丰实。
1.科学经营森林,提高绿碳增量。接续实施商品用材林工程,继续开展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和重点区域林相改善行动,坚持同步推进林分质量优化和森林景观美化,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重点实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闽西北(闽西南)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储备林建设、重点海湾和河口生态保护修复等项目,加强乡土珍贵阔叶树造林,推进成过熟林更新,改造提升纯林和低效林,打造花化彩化景观林,培育复层异龄混交林,促进形成顶级地带性群落,增强森林固碳能力。(责任处室:造林处、计财处、绿化办、世行办、湿地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健全保护体系,减少碳库损失。加快智慧林业建设,聚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构建“天上看、地上巡、网上查”一体化的感知应用体系,增强森林生态安全的监测评估和预报预警能力。加大松材线虫病防治,巩固互花米草除治成效,深化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加强林木采伐管理监督,严厉打击毁林毁草毁湿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全面保护森林、草原、湿地资源,减少不合理土地利用、土地破坏等活动导致的“碳”流失。(责任处室:资源管理处、保护地处、防灾处、林长处、执法监督处、保护中心、资源站、防检局、信息中心、湿地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探索创汇机制,增进森林价值。持续推进碳开发,建立健全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组织并且开展碳中和重点技术攻关,加强龙岩、南平、三明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建设,整合优化林业碳票、“一元碳汇”,开发和储备一批林业碳汇项目,鼓励发展远期碳、碳掉期、碳期权、碳租赁、碳债券、碳资产证券化和碳基金等碳金融理财产品,拓展丰富“林业碳汇+”价值实现应用场景,建立完善林业碳汇价值实现机制。深化林业碳汇交易,依托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等平台,开展区域性林业碳汇交易,积极引导碳排放企业、社会公众等通过购买林业碳汇方式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台企台胞参与碳汇开发与交易,探索海峡两岸林业碳汇开发、交易新模式,鼓励林业碳汇项目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丰富交易形式、畅通兑现渠道,促进林业碳汇生态价值转换为“真金白银”,助力森林资源增质增益。(责任处室:造林处、计财处)
(一)加强组织保障。全面实施林长制,严格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快速推进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开展“多方得益、多式联营、多重服务”为重点的“三多”改革试点,深入实施林业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行动,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治理效能,切实保障森林“四库”建设。(责任处室:资源管理处、改革发展处、林长处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资金保障。完善公共财政投入政策,做到积极“筹钱”、合理“分钱”、高效“花钱”、严格“管钱”。完善林业金融投入政策,继续实施林业贷款贴息,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林业金融理财产品和服务。加强政银企保平台建设,吸引社会资本进山入林,支持建设一批森林“四库”联动基地,促进森林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盘活绿色金库。(责任处室:改革发展处、计财处)
(三)加强科技保障。认真落实《福建省林业局关于快速推进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全力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聚焦聚力科学技术创新,培育林业科学技术创新主体,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用结合,搭好供需对接平台,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提升林业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为林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新动能。(责任处室:科技处、推广站)
(四)加强队伍保障。加强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教育培训,加大人才引进和使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打造省、市、县、乡(镇)多元化林业高水平专业型技术队伍。加强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林农培养,打造国有林场专业营造林队伍,充分的发挥乡镇林业站“指导员”作用,大力培育一批高素质技能型林农队伍,为建设现代林业强省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责任处室:林长处、人教处、林场中心、推广站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版本:IE浏览器9.0版本及以上; Google Chrome浏览器 63版本及以上; 360浏览器9.1版本及以上,且IE内核9.0及以上。